农百科

— 专注服务三农、分享农业百科和农业技术知识

牛皮癣

王唯 高级农艺师 2023-12-22 23:00:34 当前位置:农百科 > 农业百科 > 手机阅读

干癣(英语:psoriasis)学名为银屑病,又称“白”或“牛皮癣”,是一种慢性皮肤疾病,主要特色是在身上出现一块一块异常的皮肤。通常,这些块状皮肤异常会发红、发痒、以及脱屑。干癣的症状轻自小片的病变、大至影响全身皮肤,皮肤的伤害可能会诱发伤口处发生干癣病变,称作寇柏纳现象(英语:Koebnerphenomenon)。干癣患者罹患干癣性关节炎、淋巴癌、心血管疾病、克隆氏症以及忧郁症的机会都较高。约有30%的干癣患者患有干癣性关节炎。

干癣可以分为五大型:斑块状、点滴状(英语:Guttatepsoriasis)、皮褶性(英语:Inversepsoriasis)、脓疱状与红皮状。斑块状干癣又被叫做寻常干癣,约有90%的患者属于这一类,患部通常是上面有白色皮屑的红色班块,最常出现在上臂、小腿前侧、肚脐周围以及头皮;点滴状干癣的患部呈水滴状;脓疱状干癣的患部则是非感染性的脓疱;皮褶状干癣的患部也是红色斑块,但发生在皮肤皱褶处;红皮状干癣指的则是患部的范围变得非常广,它可能由任何种类的干癣发展而来。多数患者的指甲与趾甲在干癣的病程中会受到影响,症状包括凹陷或颜色变化。

干癣目前被认为是一种会被环境因素诱发的遗传性疾病。同卵双胞胎都发生干癣的机会比异卵双胞胎高3倍。通常,干癣的症状在冬季与使用特定药物(如乙型交感神经接受体阻断剂或非类固醇消炎止痛药)情形下会更严重。感染与心理压力(英语:Stress(psychological))也可能有影响。干癣不会传染,它背后的原因是免疫系统对皮肤细胞发动攻击。干癣的诊断主要依靠症状与征象。

目前干癣尚无法完全治愈,但有许多治疗手段能控制症状,包括类固醇软膏、胆钙化醇软膏、紫外线光照治疗、以及氨甲蝶呤等免疫抑制剂。有75%的干癣患者的症状可以单靠使用药膏控制。干癣的盛行率约为2-4%,女性与男性患病的机会相等。

病因

银屑病是一种“自体免疫系统失调”,没有传染性。干癣的成因现时尚未明了,医学界普遍相信与身体的T细胞有关,T细胞活化是干癣发病的关键。古希腊人认为干癣是众神的诅咒,并强迫干癣患者摇铃,以防被传染。中国晚清名臣曾国藩患有严重的干癣,每晚要婢女为他搔痒方能入睡,终生未能痊愈。过去由于以主妇及餐饮业工作者较多,曾一度认为与洗手清洁剂有关。由于当时社会认为干癣会传染,为免客人错误进食含有皮屑的食物而被传染,患有这种病的员工都会被餐厅解雇。

现时普遍认为是因为生活压力过大,高蛋白质饮食有关,以致病者的“内分泌失调”,从而影响身体的免疫系统。所以,医生有时会为病者处方“维生素B群”,以帮助舒缓压力;亦有医生认为病者应该早睡早起、避免日夜颠倒,以及多做有氧运动,使身体的自然调节机制透过运动而自我调整。在美国,最近有药厂发明了一些针剂包括Enbrel、Stelara以及未上市的Ozespa(briakinumab),这些制剂为人造单克隆抗体,通过阻断与银屑病相关的致病因子,可以对严重患者的病程控制,使他们的皮肤回复光滑。不过,这种针剂不能根治银屑病,一旦停止注射,还是会再复发。

  • 银屑病

  • 银屑病

  • 手臂上的银屑病

治疗

外敷疗法

类固醇,Calcipotriol(钙泊三醇),Anthralin(蒽林),焦油。

外用药常用的有肤轻松、肤疾宁、恩肤霜等。

光疗

紫外线光疗是利用紫外线对患者皮肤进行照射,已达到促进皮损消退的目的。其原理尚未完全清楚。目前流行的光疗主要是窄谱中波紫外线(NB-UVB)治疗,由于其疗效确切,安全性较好,一直是银屑病治疗的一线疗法。患者常常需要到具有光疗设备的治疗中心接受治疗,比较麻烦;紫外线的潜在致癌作用也是人们担心的问题之一,但目前的临床研究并未发现NB-UVB治疗升高皮肤癌的发病几率。效果也不彰。

光化学疗法

光化学疗法又称“补骨脂素长波紫外线疗法”,简称PUVA,目前是治疗牛皮癣比较有效的方法之一。1947年,MoftyEL最早发明此一方法,当时以补骨脂素口服,再配合使用波长为320~400nm的紫外线照射相结合的治疗方法。

系统疗法

生物制剂,环孢素,氨甲喋呤,维甲酸。免疫方式将破坏其他防御系统,不建议使用。

内服疗法

干癣可以内服青霉素或氨甲喋呤(MTX)、柳氮磺胺嘧啶类药物治疗。

曾患银屑病的名人

  • 曾国藩
  • 小威廉·海尔赛
  • 林彪
  • 斯大林
  • 嘉莉迪·恩格列斯
  • 本杰明·富兰克林
  • 约翰·厄普代克
  • 卡拉·迪瓦伊

病理生理

少数病人有脓疱性损害或关节炎症状,或是全身皮肤发红脱屑而呈红皮症。

牛皮癣可发生于任何部位,特别常见于经常遭受外压摩擦的部位如肘膝背侧、四肢伸侧、骶骨部位附近及头皮等处,两侧往往多多少少地对称。

表皮的角质层细胞不能完全成熟,成为角化不全的细胞,细胞束之间有充着空气的间隙。临床上所见鳞屑为银白色云母状,就是由于含空气的角化不全角质层折射光线的缘故。在角化不全角质层内或其下方。常可见到细胞已被破坏的嗜中性粒细胞群。这些成群的白细胞同一些变性的表皮细胞混住一起,成为微小脓肿,称为门罗微脓肿,是牛皮癣病理特征之一,但门罗微脓肿也可出现于脂溢性皮炎、连续性肢端皮炎、脓性卡他角化病。

在角化不全的细胞下方,颗粒层细胞很少,或是完全消失。棘细胞层发生细胞间水肿但无水疱形成。在细胞间隙内往往有些零散的形体不完整的白细胞,表皮突因水肿而延长,长度皆差不多。

在真皮内,浅层的血管周围有细胞浸润,主要为淋巴细胞。尤其特殊的,乳头的顶端水肿及胀大而成杵状,深深地嵌入表皮层而接近皮肤表面的角质层,因此,在临床上,将鳞屑剥离时,很容易将乳头露出,并易损伤乳头的血管而引起小出血,疱性银屑病与连续性肢端皮炎及疱疹样脓疱病的组织变化相同,皆有海绵状科戈介(Kogoj)微脓肿。由于水肿的表皮细胞破裂,细胞壁连成海绵状,真皮的中性粒细胞游走到海绵状疱腔内,成为海绵状脓肿,也就是科戈介微脓肿,容易出现于表皮的上部。当脓肿随表皮细胞推进到角质层时,将成为较大的门罗脓肿。其他变化如角化不全、表皮突网嵴延长、真皮浅部有细胞浸润等变化和寻常牛皮癣的组织变化基本相似。有的嗜中性粒细胞侵入表皮内。

危害

干癣虽不直接影响生命,但是对身心健康都有直接影响。

干癣的诱因多为精神因素压力,由于过度劳累,家庭纠纷,亲人亡故,经济问题等使患者精神过度紧张,情绪抑郁,可引起一系列心理反应,现今饮食高蛋白食物,以及加工食物等,导致内分泌紊乱,免疫功能下降,从而促进了银屑病的发生与发展。

诱发因素

感染:尤其是细菌感染,可以诱发或加重银屑病。45%的银屑病患者中可以找到诱发感染。链球菌感染,尤其是咽炎是最常见的诱因。牙周脓肿、肛周蜂窝组织炎和脓疱疮等均可分离到链球菌。链球菌感染可以引起点滴状银屑病发病,特别是在儿童及青少年中。也可引起脓疱型银屑病或加重斑块型银屑病。有时,鼻窦、呼吸道、胃肠道、泌尿生殖系统感染也可以引起银屑病加重。HIV感染也可以加重银屑病。

早期症状

干癣初期好发部位为四肢伸侧,其次为躯干部和头皮、发际。最初症状开始为粟粒大至黄豆大的红色丘疹或斑丘疹,以后皮疹逐渐扩大增多,并可互相融合成片,而呈点滴状、钱币状、地图状、盘状、蛎壳状等。皮损上覆盖有很厚的灰白色或灰黄色的鳞屑,一般头部严重多见,头发被鳞屑簇集在一起而呈束状,但不脱发。鳞屑容易被刮下,刮除鳞屑后,可见露出一层淡红色半透明地发亮地薄膜。继续轻刮薄膜,则出现筛状的小出血点。鳞屑、薄膜、出血点即为牛皮癣最初症状“三标志”。

  • 干癣早期

  • 干癣症状

干癣即银屑病的俗称。中国医学称干癣为“白疕”,是常见的慢性,复发性,炎症性的肾脏病。其特征是出现大小不等的丘疹,红斑,表面覆盖着银白色鳞屑。

参考文献

  1. ^寻常型银屑病(白疕)中医药循证临床实践指南(2013版)[J].中医杂志,2014,55(01):76-82.DOI:10.13288/j.11-2166/r.2014.01.021.
  2. ^QuestionsandAnswersaboutPsoriasis.NationalInstituteofArthritisandMusculoskeletalandSkinDiseases.October2013[1July2015].(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-07-08).
  3. ^Menter,A.,Gottlieb,A.,Feldman,S.R.,VanVoorhees,A.S.,Leonardi,C.L.,Gordon,K.B.,Lebwohl,M.,Koo,JY.,Elmets,C.A.,Korman,N.J.,Beutner,K.R.,Bhushan,R.Guidelinesofcareforthemanagementofpsoriasisandpsoriaticarthritis:Section1.Overviewofpsoriasisandguidelinesofcareforthetreatmentofpsoriasiswithbiologics.JAmAcadDermatol.May2008,58(5):826–50.PMID?18423260.doi:10.1016/j.jaad.2008.02.039.
  4. ^ElyJW,SeaburyStoneM.Thegeneralizedrash:partII.Diagnosticapproach.AmFamPhysician.March2010,81(6):735–9[2015-09-04].PMID?20229972.(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-02-02).
  5. ^Boehncke,WH;Sch?n,MP.Psoriasis..Lancet(London,England).26May2015.PMID?26025581.
  6. ^Jain,Sima.Dermatology?:illustratedstudyguideandcomprehensiveboardreview.NewYork:Springer.2012:83–87[2015-09-04].ISBN978-1-4419-0524-6.(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-09-25).
  7. ^ParisiR,SymmonsDP,GriffithsCE,AshcroftDM;IdentificationandManagementofPsoriasisandAssociatedComorbidiTy(IMPACT)projectteam.Globalepidemiologyofpsoriasis:asystematicreviewofincidenceandprevalence.JInvestDermatol.February2013,133(2):377–85.PMID?23014338.doi:10.1038/jid.2012.339.
  8. ^ZenzR,EferlR,KennerL;etal.Psoriasis-likeskindiseaseandarthritiscausedbyinducibleepidermaldeletionofJunproteins.Nature.2005,437(7057):369–75.PMID?16163348.doi:10.1038/nature03963.引文格式1维护:显式使用等标签(link)
  9. ^《曾国藩家书》中,曾国藩多次提到他的癣疾,例如“道光二十五年六月十九日禀父母”提到“近日头上生癣,身上生热毒,每日服银花、甘草等药。医云内热未散,宜发出,不宜遏抑,身上之毒至秋即可全好,头上之癣亦不至蔓延。”。

相关文章:

农业百科本月排行

热门推荐